同城空降app下载,南京喝茶品茶工作室,免费全国空降app入口在哪,200元1小时做完付款快餐

我的七次老区行

栏目:会员风采 发布时间:2025-06-23

在仲夏的日子里,我又一次走进宁河区东棘坨镇,在宁河区慈善协会和村领导的支持下,完成了我预定的帮扶任务。这也是我践行天津市老促会的要求,参加“老区行”的实际行动,我为那里的乡亲们献上了一份爱,心里感到高兴而又踏实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那天是5月31日,适逢传统端午节,趁放假的机会,我第七次驾车奔赴宁河,一路内心无比激动。因为很久没与帮扶的小朋友见面了,恨不得一步就迈到他的家。多亏路段偶有限速,否则我真是要“飞”起来啦!

早上八点多,宁河慈善协会秘书长付连君和陈桂文、王洪村支委李建顺、许福生,文化志愿者李存老师早在村委会等候了。大家把我带上的满车物品按种类、按户分装好,连同区慈善协会带的大米等礼品,先后走进了五户困难人家。肖春旺、李占起、李占林的老伴儿均患重症,都已卧床多年;李月明老伴儿残疾、长子又是智障儿;刘金良是孤独的聋哑人、生活困倦。他们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,见到我们端午节来慰问,都感动得热泪盈眶、连声道谢。我当场回答说,千万不要感谢我,今天我只做了点儿小事,应该感谢的是您们老区乡亲为革命做出的贡献,感谢老一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。我们要学习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,帮扶济困就是我的责任。

2023年夏,马静(左)和刘语轩同学

这次慰问回访,终点站是刘语轩家。见到刘宇轩长得很高,像个大小伙子。在与他的爷爷奶奶交谈中,得知刘语轩初中年级学习成绩排在前三名,我很欣慰。我把带上的一箱红色书籍,送给了刘语轩,宣读了我写给他的信。我嘱咐说,你生在革命老区,从小就要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。要好好学习、追求卓越,快乐成长。小孩子连连点头说“记住啦”。分别时,我为他的爷爷奶奶赠送了纪念品,留下了鼓励和祝福的话。

今年的刘语轩同学(左)和马静(中)。右一为宁河区慈善协会秘书长傅连君

提起革命老区东棘坨,我或许是有缘分吧。2023年6月7日,我第一次跟随市老促会专家付连波走进宁河。那次是按照宁河志愿者提供的信息,帮扶东棘坨小学贫困生刘语轩,与其亲属签署《结对帮扶协议》。议定连续三年资助刘语轩小学毕业,并随时看望并鼓励他求学;那年7月13日,与宁河区慈善协会联合到东棘坨、东白庄捐助慰问了孤老户,为困难学生捐款;9月8日,参加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座谈会,向纪念馆赠送展牌;9月20日重阳节之际,随同专家付连波奔赴老区岳龙镇慰问80岁以上老党员老军人,送上了慰问品,表达了敬老爱老的微薄心意。

左起第三人为刘语轩的爷爷,第四人为奶奶。

11月9日,我随老促会专家一起回访了刘语轩一家,拜望东棘坨老党员开展交流座谈,进而了解了革命老区的历史,增进了与老区百姓的真情实感。东棘坨村马宜春前辈说“人活着,要知感恩。要感恩祖国,感恩先烈;人要知足。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、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,战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?!蹦拥穆硪牵际俏业囊?,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!

在宁河,我遇到了众多文化教育志愿者,他们送给我的红书《追寻红色足迹》《烽火硝烟的岁月》《神奇的古井》,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宁河。宁河区东棘坨镇东棘坨村,是抗日时期共产党八路军的红色堡垒村,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许多感人的故事。当年老区东棘坨村有党员20多人,参加八路军和解放军的有30多人,其中7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宝贵的生命……

特别是当看到交通员马玉春、牺牲的马进春、爆破能手马普红、身经百战的马宜春等多位姓马的英雄时,我的心怦然震动,因为我姓马,感觉我到了宁河自己的家。我是老革命的后代,我血液里流淌着爷爷的基因,我要让老区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。

我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。最早见到爷爷胸前的军功章时,荣誉感油然而生。现在我再次收看抗美援朝的电视片,更加明白了钢铁战士的真正含义。志愿军用双腿跑过了美军的汽车,用血肉之躯打败了“钢气”十足的敌人,我才意识到那些志愿军青年战士,为了祖国安全、为了朝鲜人民,做出了巨大的牺牲。联想到东棘坨镇张老仁村抗美援朝烈士马明宜年仅20岁,在朝鲜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卫生队牺牲。他是我爷爷的战友,是我祖父的辈份,我从内心感动。这就是我热爱老区、情系革命军人的初心。

我们经常说“铮铮铁骨”,有人觉得它只是一种形容词。实际上,我了解到有的至今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身上仍嵌留着弹片;有的因药物极其匮乏,伤口出现感染而截肢。而后他们佩上钢制的假肢、拄上铝制的双柺,他们忍受了极大的痛苦,他们是真实的“钢筋铁骨”。

革命烈士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,与他们相比,我为老区人民做的是微不足道的。虽然我在3年内多次踏上这块热土,甚至把最心爱之物捐给了老区父老,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!“最后一碗米用来作军粮,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,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,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……”,这就是老区人民的历史写照。

我认准了宁河这个新的家,会继续把爱国之心化为报恩之行,常到老区看看,为老区父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,以真情感恩。这样,才能对得起我的爷爷、对得起革命先烈,对得起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。

宁河,我永远爱你,会常来看你!


上一篇: 没有了